[size=0.75]@tenkendojo[size=0.75]•[size=0.75][url=https://www.reddit.com/r/AskHistorians/comments/17zyezp/comment/kadmo10/?tl=zh-hans]2年前.
对穿着清朝官服的 [size=1em]僵尸的描绘,这种标志性的跳跃僵尸或类似僵尸的不死生物,源自中国民间传说,是文化、历史和电影元素的迷人融合。这种标志性形象,尤其是在香港电影中盛行,是受中国民间传说、历史实践以及僵尸在文学和电影中演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。[/url]
僵尸在流行媒体中的刻画,是中国传统民间传说和历史丧葬习俗的混合体。这些不死生物源于 18 和 19 世纪的中国“鬼怪”文学,通常被描绘成具有跳跃运动、长发、蓝色或绿色皮肤、发光的眼睛和獠牙等特征。它们以咬人和吸食受害者的血而闻名。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僵尸形象,很大一部分已经从清朝的超自然小说中浮现出来。例如,18 世纪的超自然短篇小说集 [size=1em]《子不语》 经常出现僵尸,融入了我们今天与这些生物相关联的许多特征:通过跳跃移动、长发和粗壮的獠牙、发光的眼睛、穿着“前朝的官服”,并吸食受害者的血。 僵尸穿着清朝官服的特定描绘在现代香港电影中获得了突出地位。最早的香港僵尸电影,如《午夜僵尸》(1936 年)和《万里寻尸》(1939 年,1954 年重制版),将僵尸呈现为类似于清朝小说的经典不死生物,但它们并没有特别穿着清朝时期的服装。 这种情况随着 1957 年的电影《湘西赶尸记》而改变,这部电影首次将僵尸描绘成穿着清朝官服的服饰。中国湘西地区的“赶尸”或赶尸习俗极大地影响了僵尸传说。这部电影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了湘西地区的传统丧葬习俗,即“赶尸”或 Ganshi,其中涉及将经过防腐处理的尸体,穿着传统的丧葬服和帽子,运回他们的祖籍地。由于运输方式,尸体似乎在跳跃,这种运输方式涉及一个长长的竹架。1957 年的电影将这种做法戏剧化,并且由于这部电影的背景设定在清朝时期,它描绘了穿着清朝服装的僵尸,从而巩固了这种形象在这一类型中的地位。 参考文献: 《子不语掘冢奇报》:“朱尝言所见棺中僵尸不一:有紫僵、白僵、绿僵、毛僵之类。最奇者在六和塔西边掘坟,有圈门石户,广数丈,中有铁索悬金饰朱棺,斧之,乃犀皮所为,非木也。中一尸冕旒如王者,白须伟貌,见风悉化为灰。侍卫甲裳似层层茧纸所为,非丝非绢。又一陵中朱棺甚大,非绋索所悬,有四铜人如宦官状,跪而以首承棺,双手捧之,土花青绿,不知何代陵寝。” 《子不语僵尸抱韦驮》:“李奔上佛柜,躲韦驮神背后。僵尸伸两臂抱韦驮神而口咬之,嗒嗒有声。李大呼,群僧皆起,持棍点火把来。僵尸逃入棺中,棺合如故。次日,见韦驮神被僵尸损坏,所持杵折为三段,方知僵尸力猛如此。群僧报官,焚其棺。李感韦驮之恩,为塑像妆金焉。 ” 纪晓岚,《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四》:“然此类皆不为祟,其为祟者曰僵尸。僵尸有二,其一新尸未敛者,忽跃起搏人﹔其一久葬不腐者,变形如魑魅,夜或出游,逢人即攫。或曰旱魃即此,莫能详也。夫人死则形神离矣,谓神不附形,安能有知觉运动﹔谓神乃附形,是复生矣,何又不为人而为妖?且新死尸厥者,并其父母子女,或抱持不释,十指抉入肌骨,使无知何以能踊跃” 施蛰存,《祝由科的巫术》 刘天赐,《僵屍與吸血鬼》. 香港: 三联书店 (2008) |